近年来,海南省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完善村级议事协商机制,建强乡村工作队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倡树乡村文明新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昌市冯坡镇昌里村:
议事协商 谱写乡村治理新篇章
近年来,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昌里村建立健全村级议事协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乡贤、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推动乡村治理见效。2019年以来,昌里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海南省三星美丽乡村”等。2021年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村”。
党建引领强队伍
2021年,昌里村“两委”及配套组织圆满完成换届选举,新一届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不断完善“一核‘两委’一会”治理模式,积极探索村级议事协商。
成立新一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由村党支部纪检委员担任,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大胆创新和完善村级民主监督的组织形式,加强对村务决策、执行、公开监督的职责。
依法调整村级议事协商会。优化村级议事协商会组织架构,吸引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代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代表等多方力量参与村级议事协商会,不断提升村级议事协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规定,通过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公开承诺、监督实施“五步程序法”民主协商村内重大事项,确保决策民主、程序严密、公开透明、执行有力。昌里村不断完善村级议事协商会、村公益事业理事会、“周末村长”商事室等基层民主协商机制,通过民主协商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乡贤倾力献良策
“乡贤带头”是昌里村推进协商民主和村务协商效果明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昌里村“两委”把村级议事协商列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打好“乡贤牌”,唱响“振兴曲”。昌里村推动乡贤、能人担任“周末村长”,通过走访村民和现场调研,先后收集了有关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站建设、灯光球场改造等方面的20多项提案,并稳步推进、逐一落实。“村委牵头、乡贤献计、村民参与”的议事协商模式,彻底改变了昌里村过去“干部怕惹事,领导说了算,群众不支持,办事效率低”的局面。现在村“两委”干部有事就同乡贤商量,征求村民意见,集思广益,坚持“决策讲民主、办事靠群众”,赢得了群众信任,推动了乡村治理,促进了乡村振兴。
广集民意善谋划
2021年以来,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在田头树下广泛征集乡贤和村民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共征集到300多条。经梳理归类,按照难易程度,列出商议清单,提交村民议事协商会商议,形成计划逐步实施。村里的事务,先在村民议事协商会上讨论,得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后,再交由村民会议表决。村民议事协商会基本上每周都会召开一次,参与讨论协商的人员有村干部、村民代表、乡贤代表等,讨论的议题涉及禽畜养殖管理、牛油果种植、兴建球场、组织村民外出学习等。
协商好了人心齐,人心齐了乡风好,乡风好了劲头足,劲头足了产业兴。村务管理民主、公开、透明,村民事事能知情、能表达意见、能监督落实,村里推进公共事务也更加顺畅。
建章立制促发展
昌里村的协商民主制度始于2018年,遵循“村里的事情由村民商量着办”的原则,但在实践中发现,如果事事都放到村民会议上讨论,往往会争得脸红耳赤,议而不决。自2019年起,为了提高协商效率和规范协商流程,湖淡村(昌里村的自然村)率先成立村务管理协商民主会,村里重要的事情先由村务管理协商民主会讨论,形成建议和方案后,再召开村民会议进行表决,通过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特别是昌里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后,认真总结村级议事协商经验,先后修订完善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组规家训。通过健全村“两委”工作制度、村务监督制度、议事协商制度,制定年度议事协商事项清单等,形成村级议事协商长效机制,积极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屯昌县南吕镇落根村:
加强党建引领 “百条心”拧成“一股绳”
屯昌县南吕镇落根村党群服务中心
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落根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人口674户2772人。曾经,落根村村民宗族矛盾突出,村民为了个人利益、土地、宅基地等斤斤计较,导致邻里关系恶化;村委会没有心思谋发展,没有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村集体缺少收入来源,落根村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面对这一局面,落根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带动村民推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化民风、党建引领兴产业、党建引领促和谐”的发展新路子。
巧解基层矛盾纠纷。落根村有10多个姓氏村民共同居住,不同宗族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落根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强化党建引领,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理念引入基层治理。由村党支部带头发动群众捐赠“姓氏凳子”,在“板凳调解室”摆上11张座椅,对应着“陈、陆、钟、刘、林、王、周、梁、许、孙、吴”11个姓氏。各姓村民有什么矛盾纠纷,都会由党员干部引导到调解室,心平气和地坐一坐、谈一谈。不同姓氏的凳子放在同一间屋子,既无形中提醒着闹矛盾的群众“我们都是同一个村的,是一家人”,也给各方提供平等对话的机会,让村民在基层治理中有参与感、尊重感、获得感,使平常难以私下化解的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在“板凳调解室”得以解决。
构建便民为民服务体系。近年来,落根村党支部强化服务理念,构建起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妇女儿童之家、农家书屋、村史馆等为外延的“1+N”党群服务阵地集群。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提供18项村民真心期盼、迫切需要的服务事项。在村党支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带动下设立“大病救助基金会”“助学基金会”,帮助患病村民和困难学子。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定期为村里留守老人理发、收拾家务,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等。
打造品牌特色产业。落根村“两委”意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发展品牌特色产业是激发长期发展活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通过实施“领头羊”工程,以“村庄+企业”的模式,与隆平米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由该公司提供高品质特色大米品种,引导农户整合农田和撂荒地,相关企业负责订单式采购,引导村民发展“福米”种植产业。同时,申请注册“落根”商标,将现有的“福米”、阉鸡、鸡蛋、蜂蜜等本地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品牌包装,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村委会联合村里致富能手成立合作社,通过“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模式,成立了养鸽、养牛、养鸡等多个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共同发展,以“一村一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强筋健骨”,切实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海南省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共建为依托、以服务为抓手、以幸福为目标,紧紧围绕“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大目标,持续发力,构筑乡村治理根基,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取得了良好成效。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2022年被评为省级健康村,2022年11月被民政部、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配强配优“育骨干”,为发展“领好头”。2021年5月,大山村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选出了本村的“当家团队”,当选的6名村干部均是致富带头人和行业能人,平均年龄41岁,拉起了一支过硬党员干部队伍。“两委”通过集中学习、分散自学等方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提高政治站位,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村里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自2021年6月大山村创建美丽乡村示范点以来,累计组织发动群众2500多人次参与美化庭院,将自家庭院与大山村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强化培训“育人才”,为发展“铺路子”。积极组织本村10名妇女参加由定安县就业局举办的家政服务培训,有3名学员与家政公司达成就业协议。根据农时需要,村支部组织莲雾种植能手免费为群众讲解莲雾种植技术,提高莲雾种植产量。同时,还定期邀请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县农业局、就业局等部门为农业发展培训人才,着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把田间地头作为农村人才的“练兵场”,组织能人现场指导,培养更多的“田秀才”“农专家”,让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广泛应用。
提倡文明“破陋习”,为发展“树新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文明乡风,奋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将红色革命文化融于各个方面,寻找红色文化旅游的契合点。在乡村墙体上绘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红星照耀下的大山村”等美丽画卷。在旧水塔上漆写“永远跟党走”的标语,寓意“吃水不忘挖井人”。二是建成传统文化长廊,围绕“山”的主题,融入中国诗词、绘画、书法等主流元素,打造水塔咖啡、诗词书法石刻、乡村墙绘等主题文化,绘制150米的“百山图”,将之打造为传统文化现场教育基地。三是营造和谐邻里关系,开展“最美好婆婆”“最美好媳妇”“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进一步促进村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
创新经济“谋特色”,为发展“争突破”。按照龙门镇党委统一部署,结合“塘约道路”的经验,大山村成立了集体公司,通过公司运作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采取“种植能手+脱贫户+农户”模式,引导贫困户种植百香果50多亩,打造大山村的特色品牌。2021年投入50万元,租赁14.2亩果园发展莲雾种植采摘业,大力发展咖啡产业种植70多亩。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5万元以上,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白沙县金波乡牙加村:
“积分制”激发治理新动能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海南省白沙县金波乡牙加村通过“一听”“二比”“三落实”“四提升”,全力推进党建、民生、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提质增效,按照打造“党建示范村”“文明示范村”“产业振兴村”的发展思路,为金波乡乡村振兴夯基础、找定位。
“一听”,圆桌会议架起党员群众沟通桥梁。通过开展“群众有话对书记说”圆桌会议,以近距离、面对面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思想、方针政策,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引导群众参与村务管理,为村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比”,以“积分制”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通过“党员积分制”开展积分管理工作,提升党员带动作用。通过对党员平时各方面综合表现打分,年底进行积分汇总排名,通过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不断深化党员管理教育。此外,通过“家庭文明银行”积分制推广,有效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以家庭为单位,在全村开展倡导勤劳致富等“七个倡导”和知、孝、善、信、勤、俭、美、法“八个内容”,对农户家庭表现情况进行积分量化,并将村民获得的积分存进“家庭文明银行”,积分可兑换所需生活用品,以此引导村民们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落实”,推动各项工作见成效。落实“能力提升建设年”行动。通过组织党员参加党建知识培训、乡村振兴电视夜校等,进一步强化牙加村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另外,组织群众开展乡村振兴政策知识、母婴技能培训、朝天椒种植培训等各类理论、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激发牙加村内生发展动力。
落实问题整改清单。为防止槟榔种植户返贫,采取“驻村干部+村干部”方式对全村391户1549人进行全面排查,确定了6户29人为重点关注对象,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此外,为落实问题整改,召开专题研究部署会,明确目标和任务分工,认真对照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及省、县、乡发现的问题,结合牙加村实际,形成问题整改清单,并制定整改措施。
落实人员工作职责。落实驻村干部工作责任,协助村干部推动牙加村基层党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任务;落实村干部工作责任,做好村民医疗教育保障工作,带领村民发展橡胶、朝天椒、圣女果等种植产业;落实帮扶人员工作责任,组织帮扶联系人进村入户召开家庭会议,了解和解决脱贫户、监测户生活难题。
“四提升”,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党员队伍能力有所提升。牙加村共吸收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使党员队伍年轻化。
村民收入有所提升。牙加村“两委”依托技术支撑,整合开发37亩撂荒土地,打造圣女果种植示范基地,带领村民参加“振兴乡村 扶农助农”消费帮扶集市暨圣女果认购等活动,广泛宣传、促农增收,半年来共带领村民销售朝天椒、圣女果、南瓜等达200余万元。
生态环保工作成效明显提升。牙加村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有效杜绝焚烧秸秆垃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分别于2018年和2021年两次荣获省级卫生村荣誉称号。
社会治理成效得到提升。近几年来,除了牙加老村、拉什上村和拉什下村3个美丽乡村的相继建成,牙加新村、浪丰村和古弄村的水网、电网和地下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本版内容由海南省民政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