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民政部举行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一起关注↓↓↓
新华社记者
在全国统一部署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邦华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而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也是绝大多数家庭和老年人的选择意愿。据调查,我国空巢老年人占比目前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大量老年人不与子女或其他家人共同居住生活,面临着居家养老的许多生活不便或困难,甚至是安全风险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关注高龄、失能、贫困、伤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党中央对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作出了具体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不同老年人群体提供分类服务。《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制度,并提出了到2025年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统一开展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同时加强了城市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的实践做法和成熟经验。《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总结了各地经验做法,形成了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制度性安排,其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防风险,帮助特殊困难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风险,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
二是送温暖,主动将党和政府的养老政策和关心关爱送上门,支持家庭成员更好履行赡养、扶养义务。
三是强服务,充分了解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根据需求协助对接服务资源,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顾问和帮手。
四是促和谐,通过动员社会、社区各类力量参与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将探访关爱服务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弘扬敬老孝老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总台央广记者
冬季临近,根据国家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大部分地区气温有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民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安全温暖过冬?
杨宗涛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困难群众中最困难、最脆弱、最边缘的群体,在严冬季节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是传递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爱的必然要求,也是履行民政部门兜底保障职能的重要举措。民政部前不久印发《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扎实做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通知》,对寒冬季节如何做好专项救助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指导各地集中力量开展街面巡查救助。我们要求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主动加强与公安机关、城市管理等部门的协调联动,突出三个重点做好街面巡查救助工作。突出重点时段,在夜间、降温时段、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加大巡查频次。突出重点场所,对车站码头、繁华街道、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在建工地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集中的地段加大巡查力度。突出重点人群,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危重病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加大救助保障力度,做到及时救助、精准救助;对不愿来站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衣物、保暖用品和防疫物资,留下详细求助方式。在出现疫情的地区,救助管理机构要在当地联防联控机制的总体安排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开展救助工作,为滞留当地的人员提供临时救助服务。
二是优化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我们要求各救助管理机构加强站内应急值守,保持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及时响应求助线索,对前来求助的群众,根据性别、年龄、身心状况等实施分类救助。在紧急情况下,我们会按政策规定先行实施救助,努力做到“应救尽救”。因务工不着、被盗被抢、疫情影响等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也可以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我们也会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的生活保障,还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就业咨询等服务。对无法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我们将开展救助寻亲工作,发布寻亲公告,会同公安机关利用指纹、人像、DNA比对等手段甄别查询,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寻亲效率,尽快帮助走失群众回归家庭。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专项救助行动。我们将指导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公益合作等方式,动员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参与街面劝导和站内救助服务。充分发挥环卫工人、公交出租车司机、夜间安保人员等工作特点,动员其做好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还会在流浪乞讨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活动区域增设开放式临时救助点或临时避寒场所,方便流浪乞讨、临时遇困的群众就近就便求助,提升极端天气下的救助服务时效。专项行动期间,各地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公益短信、官方微博等方式宣传救助政策和求助热线,我们也诚邀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专项救助行动,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请大家放心,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一定履职尽责、不辱使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关切、群众的关心传递到流浪乞讨人员身边,让他们安全温暖过冬。
《法治日报》记者
在满足特殊困难老年人实际需求方面,《意见》作出了哪些部署安排?如何具体实施?
李邦华
探访关爱服务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此次通过《意见》形成制度并在全国面上统一部署推进,是经过系统总结和整体安排的。
在实施步骤方面,首先是要各地结合实际确定探访关爱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地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特点和需求不一样、存在的突出困难也不一样,需要在总体部署下因地制宜建立制度。第二步是要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摸底排查工作,既要掌握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数量,也要掌握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需求,精准到村(居)、到户、到人,确保找到人、找准人。民政部门已经依托“金民工程”建立了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等,将逐步把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础信息和关爱服务需求汇集形成基础数据库,为关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第三步是根据老年人意愿,结合老年人服务需求开展服务,上门入户探访必须要征得老年人同意,以个人自愿为前提。
在实施主体方面,探访关爱服务要条块结合、重在基层。民政部门要发挥牵头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要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在乡镇(街道)开展,落实到村(居)社区,既要发挥基层政府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牵头组织作用,也要广泛动员各类力量参与。“十四五”期间,全国将推进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这些中心将进一步打造成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工作平台和枢纽。
在实施方式方面,探访关爱服务主要靠人定期上门入户、电话视频等方式开展,是人对人的服务,属于“人访”范畴。但《意见》也提出,要积极拓展“互联网+养老”在探访关爱中的场景应用,鼓励相关企业开发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监测提醒功能。目前,一些地区正在探索通过老年人家庭用电、用水等情况的数据监测,来及时发现老年人居家养老中的风险并及时预警处置。这些都属于“技访”范畴。
总之,探访关爱服务作为一项全国推行的新养老服务项目,《意见》虽然作出了整体安排和一些具体规定,但更多的实施工作需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推进。相信随着服务的广泛开展,不断积累经验,一定会更加规范、更加细致、更加贴心。
《中国青年报》记者
去年民政部宣布多地确认为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3年,受到社会很高关注。婚俗改革目前推进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
杨宗涛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婚俗领域存在着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随礼攀比、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问题,成为群众的沉重负担,被社会所诟病,人民群众期盼对此进行有效治理。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移风易俗的决策部署。自2018年起,民政部将婚俗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动,2020年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4月和9月,民政部分两批共确定了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从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教四个方面入手,以期通过创新婚育文化载体,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治理天价彩礼等婚嫁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稳定。
一年多来,民政部积极指导实验区探索创新,各实验区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婚俗改革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提升服务质量,发挥婚姻登记机关婚俗改革主阵地的作用。32个实验区普遍提升了婚姻登记软硬件环境,推行线上和电话预约,设立结婚登记区、离婚登记区、候登区、婚前教育室、婚姻家庭辅导室、颁证大厅,登记更加方便、快捷,环境更加温馨、浪漫,使结婚登记成为年轻人人生的美好记忆。普遍设立了婚姻文化馆或婚姻文化长廊,展示传统优秀婚姻文化,优良的家教家风家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红色婚姻文化等,对新人提高婚姻的神圣感、责任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新婚当事人签订婚俗改革承诺书或倡议书,承诺或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拒绝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恶俗婚闹,做新时代婚俗新风的引领者。
二是指导各地创新婚俗礼仪。实验地区普遍开展了颁证服务,探索颁证式婚礼,建立地方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颁证制度,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常态化,引导当事人用庄重的颁证仪式代替大操大办。各地普遍定期组织举办集体婚礼,有不少地方专门设置室外集体婚礼基地,在重要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群体组织集体婚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如浙江省舟山市举办的“海誓山盟”集体婚礼、湖南省民政厅每年举办的“国潮”集体婚礼、河北省河间市每年定期举办的“零彩礼婚礼”、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结缘活力海洋之都 爱在精彩宜人之城”文明实践集体婚礼等。许多地方还把婚姻登记机关搬到了公园,在公园或婚姻登记机关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和颁证活动;不少地方还简化传统婚礼仪式,创新推出符合新时代年轻人需求的婚礼形式,深受新婚当事人欢迎。
三是全方位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会同全国妇联印发并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依托婚姻登记机关建立健全一站式、多元化的婚姻家庭服务机制,为当事人提供情感辅导、心理疏导、婚姻危机调处、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等服务,提高当事人维护婚姻家庭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目前,全国84%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探索对新婚当事人开展婚前辅导的有效方法,指导各地积极应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开展婚姻家庭“云辅导”,扩大服务范围,延伸辅导内容。有不少地方将婚姻家庭辅导、家庭矛盾化解、好家风家教家训宣传延伸到村庄、社区,开展“好家庭”等评比,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榜样来感化邻里、和睦家庭。通过对32个实验区的抽查情况来看,社会效果非常显著。
四是开展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探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指导各地基层自治组织把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在婚庆中的组织、引导和监督作用;发挥党员干部、乡贤在婚事操办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教育农村红娘群体严禁哄抬彩礼标准。通过这些措施,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抑制。
另外,为满足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节约当事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经国务院批准,自2021年6月1日起,我们在7省2市启动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共办理“跨省通办”婚姻登记75514对,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下一步,民政部将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一系列要求为指导,持续深化婚俗改革。
一是认真开展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经验阶段总结工作,召开实验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提炼婚俗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加大推广力度,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措施。
二是组织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婚俗改革,进一步加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组织的作用,指导村(居)民委员会研究制定婚丧礼仪规范,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把党的领导、政府的引导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是指导各地依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开辟为群众举办红白事的公共空间,严控大操大办,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四是协调有关部门,扩大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范围,持续推动“为爱减负”。
《中国老年报》记者
探访关爱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在加强组织领导、扩大社会参与面方面有哪些考虑?下一步将如何推动落实?
李邦华
《意见》明确提出,面向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支持家庭养老,帮助居家养老困难,预防和减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风险,强化养老服务兜底线、保基本功能的重要工作。探访关爱服务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诸多方面,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把好事办好,把温暖送到老年人的家庭中。建立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制度,一是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意见》为此明确了组织领导机制,突出和加强了党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探访关爱工作纳入了平安中国建设重要任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工作重要内容。二是《意见》构建了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意见》明确了各级民政部门和教育、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卫生健康(老龄)、残联等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推动形成部门合力,共同做好探访关爱服务工作。各级民政部门将积极推动各地党委和政府,将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工作纳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纳入国家和地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范围。三是《意见》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特殊困难老年人。组织探访关爱服务中,我们将一方面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优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施,另一方面,注重发挥邻里守望、公益慈善等社会积极作用,鼓励采取“时间银行”、“老伙伴”互助、党员干部“结对子”、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实施。实施中,我们将部署各地主动向特殊困难老年人及其子女、亲属宣传相关政策,并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良好舆论环境。
按照《意见》部署,到2023年底前,全国基本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到2024年底,探访关爱服务普遍有效开展;到2025年底,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失能老年人能够得到有效帮扶,探访关爱服务机制更加健全。下一步,民政部将督促指导各省级民政部门结合实际,加紧出台地方贯彻落实意见,建立完善符合当地老年人需求的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同时,民政部正在加紧制定探访关爱服务行业标准,加快完善“金民工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国特殊困难老年人基础数据库,促进服务供需有效对接。